最新网址:biaiku.com
字:
关灯 护眼
比爱书库 > 纵横西汉 > 第八十四章 向南再出发
推荐阅读:

第八十四章 向南再出发

话说马罗二人骑马出了城,朝着南边而去。

那时候没有导航,没有地图,一路只能开口问。不过走着走着,二人便摸出了一些门道。只要顺着官道走便好,遇到不明白的路,就去驿站里问一问。他们有官文在身,驿卒还是很客气的。如果需要吃饭喂草料,各种补给都一应俱全,只是他们此次出行是私事,需要自己支付费用。

一问各项食物草料的价格之后,马大舌才发现自己担心钱财不够是多么的荒谬,恰恰相反,他带的的钱财带的是太多了,也明白了贺常随手一出是多么地阔绰。

在古时候,官方信息传递主要驿站,驿站的建设可不是开玩笑的,十里一个驿站是标配。和驿站相配套的是官道。

西汉时期,北部匈奴是帝国最大的边患,因此从北部几个边郡到长安的官道和驿站建设是最完备的。当然,维护官道和驿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想要维护官道便不得不提古代的徭役制度。

在古代,徭是徭,役是役。徭通常是指做干活做苦力,役通常是指当义务兵,徭役税三项,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的义务。我们经常说某为皇帝是个好皇帝,轻徭薄赋,就是指不搞形象工程,少征民夫,降低税率的意思。

而这种徭役赋的制度,更是影响到了两千年后的今天。马大舌小时候就跟着大人们服过徭,乡里遇到需要植树修路的大型活动,就会组织村民一起去劳动,一般会安排每家个生产队出几个劳动力,然后生产队长再去每家要人,村长和生产队长还颇有一些里正的味道。

……

二人晓行夜宿,一路走到了太原郡晋阳城附近,过了太原郡便到了上党境内。

马大舌以往看历史书的时候,总是痛恨没有一张地图,一个个地名冒出来,根本不知道哪是哪。翻开中国地图,又有很多地名和古代对不上。就算有的能对上,面对那密密麻麻的满纸地名,实在是找不到在哪里。

在马大舌小的时候曾经找遍了陕西地图,都没找到“西柏坡”在哪里,挫败感直接影响了他学习文科的兴趣。更何况那时候也没有互联网,不如现代度娘来的方便。

后来时代发展了,资讯发达了,尤其是某地图软件出现了地形图功能之后,马大舌便首先研究了一下自己的家乡。众所周知,山西省的轮廓大致是一个右上角和左下角突出的四边形,西面是吕梁山,东面是太行山,南面是黄河,北面是蒙古草原,将山西省围在了中间。

而在山西省内部,则是形成了一个“人”字形的平原地带,自北向南延伸。从定襄(即今呼和浩特附近)开始,便是“人”字的头,向南延伸到晋阳(即如今太原市)之后分成两路,西面的一路沿着汾河流域到达河东郡,再向西南过了黄河便是洛阳、长安,历来出兵路线便是沿着这条路线走。而向东面的一路,便是到了上党郡,也就是马大舌的故乡。

众所周知,邯郸是赵国的故都,赵国源自春秋时期的晋国,晋国便是山西省的前身,时至今日,山西的简称都是“晋”,而事实上,如今的邯郸是属于河北省。其实晋国最强盛的时期,版图十分辽阔,西到陕北,北到内蒙,东到山东,南到河南西部和陕西东部,几乎囊括了半个北部疆域,晋国和囊括了大半个南部疆域的楚国同为春秋诸侯第一集团。至于秦齐则要差了一些,吴越再差了一些。

按说邯郸和马大舌故乡上党是接壤的,直线距离非常近,只是中间隔着一座太行山,所以想要过去并不容易。

从定襄到达上党,直线距离大概也就是六百来公里,从定襄到晋阳,大概走了三百多公里,行程走了一多半。

现在我们看三百多公里,仿佛并不太多,坐高铁一个小时就到了,即便是最为人诟病的绿皮火车,撑死了五六个小时也能到。可是在依靠人力畜力的时代,每日能走一百公里已经很了不起了,到晋阳城的时候,已经是第五天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