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这边粮草辎重几十车,带着跑肯定是跑不了;丢了跑,回去怎么交差?打是打不过了,别说人数上的差距,就说自己这边有战斗力的不过百十号人,剩下这些拖油瓶,一旦打起来一定只能起负面作用。
算起来估计有一个多小时,顶多两个小时,敌方就会到达战场。
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千夫长谢威并没有太多战场指挥经验,为数不多的几次参战,是作为听令方,而不是发令者。
如今要独断专行,立刻露了怯。民主决定吧,三个臭皮匠的典故这里没有,但是人多方法多总没错。
怎么击败来犯的敌人,这是一开始的议题。没人能拿出合理的办法。
后来马克建议将议题调整为怎么让来敌退去,为此他讲了一个这个世界所没有的空城计,利用对方不知己方虚实的情况,想办法吓退敌人。
于是众人七嘴八舌,快速整理出粮车做饵,林间埋伏的作战计划。计划的目标不是为了借助埋伏打个措手不及,而是故意让敌人看出来已经有埋伏,不敢入林搏杀。
马烈提出补充:树林外围设陷阱,用未知危险和部分杀伤吓退敌人,使对方不敢入林作战。谢威赞同。
牧提出威吓不生效时,林中作战计划:纵深上多设两道陷阱防线和远程狙击,且战且退。
马克补充对方不入林,不上当,直接硬抢辎重时的作战计划:小股精英一路骚扰,敌来我走,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谢威这时候也没时间详细分析这些临时想出来的策略是否奏效,佯装镇定地安排人员跟着马烈和马克学习并协助制作各种陷阱,在树林最外围布置了一圈,然后深入百米的样子更密集的一圈陷阱。
接着让精通射术的人员组成狙击分队,由张带领,隐藏在树林深处。
再接下来安排百十号人守着粮车辎重,任务就是一旦发现敌人到来,立刻撒腿就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剩下的人全部躲到山里,约定联络方式以及集合时间和地点。
勉强布置完,敌人已经到来。
卫国这边这支队伍肩负着与东线作战的游击队伍一样的任务:破坏赵国的后勤补给线,绕道偷袭西康这边的村镇,掠夺人口和财物。
只是没想到,马克选择的看似最安全的路线恰好与对方来了一场邂逅。
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是一名偏将,叫曼陀,经验显然要多于谢威。在超过时间未等到斥候回报时,立刻派出第二批斥候,一个小时后带回了被绑在树上奄奄一息的第一批斥候。
知道遭遇了敌人之后,其实曼陀也犹豫了好大一会儿。不清楚对方的虚实,但是对方知道自己的虚实,若是敌方强,自己扑过去就是送死,若是己方强,扑过去就是收获。
根据出发前探子传回的消息,西康最近并没有大股作战部队补充,只是零星的地方散兵游勇补充,由此推测,来的应该不是强军,十有八九是押运粮草的队伍。
这就是军情的重要性了,曼陀赌了,一边让斥候继续在前探路,一边让部队快速前进。
待斥候回报说前方路上发现赵国运粮队,只有百来号人原地休息的时候,命令队伍全速前进,杀向运粮队。
然后刚出现在对方的视线中,守在粮车旁边那些士兵就变成兔子一样,飞速逃窜。
两边都没有马,这是谢威同意如此安排战术的前提。逃命的人总比杀敌的人跑得更快,追不上了,接下来呢?
曼陀知道对方运粮队伍一般是一千人左右,就凭这百十号人不可能押送几十辆车往前线,那其他人呢?
道路一侧是空地,另一侧是山坡,坡上树木葱荣,林深叶茂,一直蔓延进山里。
埋伏了?
逢林莫入,这是军事基本常识,可如果对方真的只有不到一千人,而且战力低下,入还是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