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biaiku.com
字:
关灯 护眼
比爱书库 > 舍弟诸葛亮 > 第74章 吴起李广霍去病之法,各有所用

第74章 吴起李广霍去病之法,各有所用

如此又正式操练了三五日,诸葛亮终于觉得自己似乎总结出一点门道了。

他便趁着一次军纪整训后的闲暇之时,向关羽提了几个问题:

“关将军,我观你整顿军纪、鼓舞军心。或与士卒同甘苦,体恤其饮食下劣、改善加餐,还跟普通小校一起吃饭。

但有时你又不肯随意施恩,只是一味严加操练,把标准定得极高,很少有人能完成,同时给完成者重赏。

我揣摩着,你这是既学了李广的‘与士卒同甘苦’,又学了霍去病的‘只求赏罚分明,立功者有出头之日’,但两者应用又似乎很随意,看不出何时用何法的规律,你究竟信奉的是哪一套呢?”

诸葛亮这段话,也算引出了汉朝人对于如何团结士兵的一段公案了。

早在汉武帝的时候,李广就觉得跟士兵同甘共苦最有效果,

而霍去病却觉得只要能带大家打胜仗、赏罚分明,那么将领还是奢靡些好。这样下面的人才有奋斗动力,知道“我要是立大功了,也能跟霍将军一样享受享受”。

此后三百年,汉朝的武将,对士气的鼓舞思路不外乎这两大类,只是细节上略有不同——

当然,能把这两种思想中的任何一种,稍微学得像一点,就勉强能算个名将了。

比如桓灵时打羌人立下大功的段颎,就是典型的霍去病流,很能激发士兵的贪婪欲。

而绝大部分普通将领,是连其中任何一条都做不到的。

千万别笑,比如张飞那种“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就是典型的连一条都没做到。

当然张飞也能带兵,并且逼着士兵为他而战,但主要是靠高压的鞭策。以后能不能改好,就要看他是否尊敬诸葛兄弟、是否虚心改过了。

诸葛亮跟着关羽学了这些日子,他觉得各种风格具体怎么操作、都已经见识过了,只是没想明白关羽选择时的依据。

不过,他能问出这个问题,还是让关羽颇为欣赏。

“哦?你居然已经看出来、我是在博采众长,试图兼得霍去病、李广之法了?果然是饱学之士,这么快就看出来了。大哥和益德,跟我一起用兵十三年了,他们也没问过我这个问题。”

关羽感慨了一下,同时也有些得意,把自己的秘传心得卖弄道:

“其实,这个道理也说不清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大致来说,有几条模糊的原则。

根据我征战十三年的经验,李广那种与士卒同甘苦的做法,在你带领一支兵马,想要保护本乡本土的安宁、击退来犯贼寇时,会比较好用。

因为只有将领与士卒同甘共苦,才容易激发士卒觉得‘这是我们共同要守护的东西,连将军都在与我们一起吃苦,我们还有什么好计较得失的’,激发出同仇敌忾之心。

但是,如果你是带领一支军队远征,去打击异族,或者是‘春秋无义战’,只想吞并别的诸侯,这时候同甘苦就没用了。肯跟你远征的,都是想建功立业的,这些士卒的贪婪之心,比保家卫土之兵,要强烈的多。

这种时候,你就可以学霍去病奢靡,并赏罚严明,让他们知道功成名就后的显耀,奋力作战能得到多少。

同样的道理,其实在项羽和高祖身上,也应验过。太史公言项羽‘妇人之仁,却不知封赏’,其实跟项羽的起家有很大关系。

高祖起兵,一开始是为了自保,后来是为了夺天下、得富贵。当然要重重封赏并肩作战之人,否则那些乡党为何甘冒生死、远涉千里去咸阳?

项羽则不然,他起兵是因为仇恨,甚至都没想过得天下,只要灭秦。而保家、复仇之战,是不计得失的。项羽哪怕不发军饷,楚兵都会自发杀秦。妇人之仁、体恤士卒就够用了。

当秦亡后,从复仇转为争天下,项羽却没扭转过来,便渐渐众叛亲离。当年仇秦之部曲,并不仇汉。彭越、英布可以不要封赏自发杀秦,却不会不要封赏自发杀汉。”

关羽这番话也谈不上逻辑缜密,完全是一个带兵十几年的名将奇才,根据亲身经历、心得的总结。

刘备和他带兵,也经历过这么几个阶段。当初在涿郡起兵讨伐黄巾时,待遇条件也非常差,但袍泽们从来不抱怨,因为他们是在保卫家乡。

后来刘备和关羽带着乡勇转战他处,很快就因为赏赐、前途跟不上,屡遭溃败。关羽就是那时候开始,慢慢琢磨这个问题的。

他爱读《春秋》,但这不代表他就不读《史记》了,关羽是个非常爱从历史书里总结用兵经验、再跟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反复对照验证。

诸葛亮反复体悟,忍不住拍案叫绝:“那是不是保家卫国、为了报仇而战,就该同甘共苦呢?

而只要是侵略别国或者诸侯,哪怕是别国先动手的,只要打到了别国的国土上,这时候就要调动士卒的逐利之心?

难怪桓帝时段颎破羌,一次因连续作战、获取军功过多、士卒皆有余财,便不复进取。段颎便设计伪装羌人焚营地、毁财物,激励士卒仇羌,并再次努力搏命、终获大胜!”

诸葛亮提到的这个典故,在建安年间也不是秘密了。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儿,号称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就有一次嫌弃“士兵们打胜仗得到的赏钱多了之后,怕没命花,也怕因为在塞外作战,攒的赏钱没法立刻送回给家人,万一死了就白赚了”。

然后段颎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给钱才能让士兵奋斗,但钱多了之后,就又不利于奋斗了。因此最好伪造敌袭,把士兵们奋斗来的钱烧光,重新变成赤贫。

诸葛亮把关羽所言,还有项羽刘邦李广霍去病段颎典故统统融会贯通,终于觉得自己抓到了心得。

但关羽却劝他不要忙着下结论:“你所言,有一定道理,但还不够细,不能一概而论——

就说眼下之战,我们要驱使士卒奋不顾身攻击笮融,究竟该如何鼓舞士气、严明军纪?

对于军中的丹阳兵,还有兴霸的锦帆兵,他们只是为了得富贵利禄。

对于豫章本地的郡兵,他们或许怨恨笮融祸害他们的家乡。

对于广陵郡、丹阳郡来的郡兵,他们或许也有点家乡被祸害之恨,但他们毕竟是异地作战,心态又有微妙不同。

至于那些发现自己被骗、从而悔悟投降的僧兵,那又是截然不同的情况。

我要整合这四类怀着不同作战目的的士卒,但又不能明显用四套区别对待的赏罚激励措施,这就需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同法而不同用,让人看不出端倪——总之,不是我夸口,掌握军心之法,你还有得学呢。”

诸葛亮彻底心悦诚服,慨叹道:“是我太急于求成了,总想总结出规律。有些东西,果然得临事而论,不可胶柱鼓瑟,否则岂不是成了赵括之辈。”

……

调整好心态后,诸葛亮学习动力愈发强烈,学习态度也愈发端正。

再看到关羽练兵时有任何不好归纳的做法,他也不再急于求问,而是自己再多想想,多揣摩揣摩。

诸葛亮的智力终究是冠绝天下,有了大哥敲打的学习态度,关羽提醒的学习方法后,自然是事半功倍,突飞猛进。

上元节过后,他懵懵懂懂觉得已稍稍掌握了关羽这一整套鼓舞士气法门的应用。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关羽提出后,关羽倒也大度,就给他一个机会,具体上手实操。

由诸葛亮直接部署后面十日的训练奖惩、士卒饮食起居条件优化。

诸葛亮按观察来的关羽做法,先依样画葫芦。细微不足之处,关羽立刻给他指出,让他重新微调部署。

如此又七八日,需要关羽点拨的地方就越来越少了。

关羽看到这进步速度,也忍不住赞叹:“真是天下奇才,我起码花了八年,在大哥从平原相任上去徐州时,才达到你今日的军心掌握程度。

不过你也别骄傲,越是后面越难精进。你用了一个月时间,走完了我前八年的路,后面四年,估计你至少还要学一年多。”

诸葛亮也不骄傲:“如今便能达到关将军四年前的水准,我已经很满意了。”

推荐阅读: 以为自己是女人的男人 [网配]原来大神是个受 重生之兄有弟攻 不要不要放开我 这坑爹的人参 大着肚子奔小康 修仙道之——躲不掉的孽缘 不能动 运动裤下的秘密 尘慾香,夜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