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刈子当然不能交出去,革命军地盘革命军做主。
枪毙!①清代开始大规模把铳改叫枪,不大好,此枪和那个枪混淆了。为了看文方便,咱也叫枪吧。
执刑人张鼐想讨要大统领的“御枪”玩耍,被李自成一脚踢了出去。
那是杆仿光头的“中正式步枪”,尽管是残次品,也花了大半年才弄出来。不光是枪,颗颗子弹都是大统领亲造,只剩二十二发了。哪能给他浪费。
而且因为冶金不过关,中正枪寿命有限。比如击针,不知道哪天就断了。
这种枪百年内都不可能装备军队,就算技术上过关,从性价比上看完全没必要。革命军只用前装线膛枪已经足以吊打全世界。
张鼐连线膛枪也没要到——军里目前只有五杆。
他用滑膛枪执刑。
被捆绑后的二刈子放在远隔一百二十步,第一枪打飞了;把犯人拉到百步,一枪中腿;八十步,一枪中胳膊;五十步再打,蒙了个爆头。
“好枪!”张鼐美滋滋自夸一句。
杀人不过头点地,小伙儿过分了。这也算是在军营长大的坏处,死伤见多了,不当一回事。
死在张鼐手里的已有四五十人。
前头沁水县里,被刘师爷打发下乡的胥吏衙役地痞恶棍都被革命军绑了。张鼐先让他们练习走队列,一帮人还以为被强迫入伙了。
结果,张鼐让他们拿着木棍列队齐步走模仿敌军,然后带着兄弟们端枪打靶。户房书办祁清彪猫腰乱跑,被张鼐追上前一刺刀捅死。
太行山之战小伙儿也参加了,亲手炸死九条龙,从甲长升任副队长。
……
十一月过去是闰十一月。
下了场雪,天寒地冻。
陕西那边仍然热闹。
前受抚反王白柳溪在鄜州重新起事,与刘民悦等袭甘泉县。
之前投降加入官军的混天猴趁机也反了,杀河西兵备道张允登,夺了甘泉,劫饷银十万。
混天猴随即又克葭州,兵备道郭景嵩毙命;白柳溪等人跑去攻占了宜君县。
陕西总督洪承畴急忙檄调曹文诏、张全昌两部合剿。
赶跑了混天猴,前受抚人员谭雄又起兵占据了安塞。李卑、曹文诏、王承恩等前往征剿。
杨鹤曾经招抚的“流寇”,到这个月几乎全反了。
神一魁被部下黄友才所杀,黄友才将他的首级送往明营“乞降”,但仍据守宁塞。
薛红旗、张存孟等进抵安定城下。“城中贫民恨富人,为之内应”,安定遂陷。王承恩跑来围剿。
刘五、郝临庵、可天飞等部围攻环县。甘肃总兵杨嘉谟、宁夏总兵贺虎臣急来救援。
倒是张献忠、罗汝才暂时又投降了……
“上忧延绥贼蔓,以吴甡请饷及洪承畴疏,切责户、兵二部。兵部尚书熊明遇请措二十万金接济秦中。”
随着黄河冰冻,在陕西待不住的反王们会由晋南晋西陆续进入山西。
宁武总兵孙显祖被谷可成吸引到宁乡石楼一带,刘宗敏联合三家反王跟官军干了一仗,打死参将周应乾。孙显祖被吓跑了。
各地都乱。
此时关外投降的祖大寿应该返回了锦州。
辽东巡抚向朝廷弹劾他率队献城投降,可崇祯皇帝不仅没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寿为左都督,领锦州。
并不是崇祯蠢。是因为尾大不掉,轻易不能得罪。悲哀!
崇祯帝几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觐见,人家就是不去。
傻子才去,去了必死。
单是“己巳之变”中祖大寿率队哗变就够得上一次死罪,那行为实在太恶劣了。山西巡抚耿如杞和总兵张鸿功那种被饥兵拖累的都死了,祖大寿怎么可能有活路。
皇帝气的上火也没啥办法,真逼急了,祖大寿绝对会投鞑。那样辽东就完了。
满桂、赵率教、何可纲等人一死,那边已经没有将领能镇的住祖大寿。你有啥办法,还不是要每年拨款五百万两银子养着他。
饮鸩止渴!
此时,孔有德也应该遭遇了“吃鸡”之祸,马上要回师登莱。
让他们闹去吧。
上党革命军再养养精神,预备年后到来的轮番大战。
李自成放下各路传来的情报,跑出去检查了下收集来的农作物种子。
玉米早在一百年前就传入中国了,红薯和土豆进来也有几十年。
但种植还不广——
老农们对新作物不熟,不敢种;
又从南方引进开种,而它们更适合干旱、贫瘠、寒冷的北方;
限于各种条件,当下人员物资技术流动相当缓慢,新东西几十年不出县境都正常——水车都出现上千年了,然而兰州直到明嘉靖年间才有外游归来的进士老爷仿造成功,开始大规模使用;
土豆、红薯育种需要脱毒,否则产量感人。“第2年孬,第3年变成枣”,几乎绝产。然而普通老百姓哪里懂。
除此之外,徐光启还有些问题没研究透——
一冻即腐坏不可食,如何保存?——挖地窖。
发芽需天暖,北方只能开春与其他作物同种,然其生长期过长,其他作物都已收此物尚不能收。又耽误冬小麦,使得一年只能种一季,这样其增产就无用。——提前育苗。
等等问题李自成都能解决,他可以冒充半个农业专家。
还可以玉米间作红薯,主作物玉米先收,副作物红薯后收;
玉米套种大豆,大豆根瘤菌可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分泌的无氮酸类则是大豆根瘤菌所喜欢的基质;
玉米、高梁套种红薯,玉米、高梁耐旱,红薯耐阴;
间种玉米的棉田,棉苗上的落卵量平均减少60%;
……
乾隆曾在北方推广新作物,然而无论是玉米土豆还是红薯,其出现都没有动摇小麦、小米、高粱这三者地位。(官府征粮不可能要红薯。地里种啥地主说了不算,官府有规定。)
尤其谷子这种东西,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最要紧的一种作物。
从隋唐到宋元时期,华北地区的粮食作物整体呈现出“小米为主”,“麦作崛起”的趋势。即主要作物为小米,而麦子虽然大幅度崛起,但尚且无法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到南宋初期,小麦在产量上已经能够与小米相抗衡,但在种植区域上仍然不如小米广泛。
不但人离不开谷子,连牲畜也离不开。别的谷类,只吃果粒,此则除根以外,都为人畜的食品饲料。不但秸秆作饲料,就是小米碾出之糠皮,也是猪鸡等最好的食料。
明代北方小麦种植大大提升,无论是面积还是种植区域,都已经有了能够挑战小米传统主粮地位的能力。
其中一个原因是小麦经济价值高,尤其施行“一条鞭法”,老农们不得不种麦子换钱。但你要让他们自己选,当然还是更喜欢小米、高粱等,有产量也能顶饱,更比小麦好伺候。
宋应星说:“燕、秦、豫、齐、鲁诸道,丞民粒食,小麦居半”。
想想都知道不可能。那现象大概是相对于城市里的富裕居民而言。
明清两代,华北地区农民主要食用的还是小米、豆类和各种杂粮。
甚至直到未来的几百年后,胶东根据地建立的仍然是“小米本位制”金融体系,一直沿用到解放。同时整个华北、西北差不多都是采用“小米代薪”、“小米代金”体系。可见小米地位。
玉米、红薯、土豆没流行,还有个重要原因——别指望它们在明代能亩产上千,跟品种、育种有关。你也别拿后世甜滋滋的红薯跟明代红薯比,两者差远了。
南方气候好,同样一亩地,人家种个占城稻收益不比红薯大?而且伺候红薯并不省事,用块茎发芽,然后扦插、起垄、收储等等都很麻烦。
至于北方,哪怕后世陕北南泥湾三五九旅大开荒,种植的玉米红薯土豆也不多,占比只超过水稻一些。
抿国时期的玉米产量也就一百斤左右,甚至比不上小麦。
至于红薯,产量高些,但它水分大,营养价值低,折合干粮二百斤左右。它又比传统作物难储存难加工,要么在地窖里坏掉,要么晾晒时遇到阴雨天发霉……
所以直到新中国前后,所谓美洲作物的种植面积大概只占百分之十左右,没啥地位。其中东北玉米还占了相当大比例。
它们唯一的优势在于耐旱、耐贫瘠地。随便在山坡上开荒种一点,也不占用正经耕地。
红薯等作物其实更大程度上是减弱了天灾对贫民的冲击,原本可能造成动乱的饥荒能够因为红薯而消弭——但平时做主粮是不行的。
明末即将到来的北方各地连旱,正适合推广这些救荒物。
另外,旱灾后容易起蝗灾,蚂蚱们号称过境之处寸草不生,但主要危害的飞蝗,却挑食,不怎么吃红薯土豆叶子。
……
隔天,又有江南客来了。
邢秀娘的消息传回老家,都知道她“发达”了,一群亲戚故旧扶老携幼前来“打秋风”。有三四十人。
可她现在并没抖落起来,连个妾的身份都没,只是个小秘。何况邢秀娘被父母卖入青楼,跟家里的关系自然寡淡。
她招待了这帮人,打算拿点钱让他们回去。
李自成也出面跟他们吃了顿饭,然后结识了邢秀娘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