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biaiku.com
字:
关灯 护眼
推荐阅读:

第26章 土豪

李之藻在自己著作里提及了十二平均律。他是填主叫徒,与利玛窦交往甚密。

利玛窦在日记里提到过朱载堉的历法理论,所以,他有可能知道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

利玛窦又和梅森是好友,因此两人也有可能讨论过朱载堉的理论。

总之,老朱用81位的算盘,算出了2的十二次根,值得膜拜。可惜这些都被认为是“奇技银巧”,没有得到重视和推广。

尤其“十全老人”乾隆上位后,还专门组织人员声讨早已作古的老朱,将十二平均律斥为“臆说”。

因为大家熟知的“中国风”是五音,老朱倡导七音自然是异端。然而黄钟大吕还12音级呢。乾隆一个蛮子懂啥?

他搞的宫廷雅乐靡靡不振,跟丧乐一样,自己都听不下去,大骂群臣无能。

总之,三分损益律、纯律、十二平均律,在中国同时存在,异律并用。南朝宋、齐时清商乐的平、清、瑟三调和隋、唐九、十部乐的清乐中,都是琴、笙与琵琶并用;五代周文矩《宫中图》卷中的琴阮合奏,琴上所用应是纯律;笙上所用当为三分损益律;琵琶与阮是平均律。

所以,传统玩到5的版本就是宫商角徵羽,玩到6、7的有清角、清羽、变徵、变宫啥的,比如清雅燕乐。

再加上地域性民族性等原因,中国早有七音了,民间乐曲不少。司马相如《凤求凰》、古曲《流水》、不是沙宝亮的《暗香》等等等等太多了。更远的还有贾湖骨笛。

只不过传统以“雅音”为正音,对于不和谐音就有排斥心理,说其为“骄银厉色之音”。

比如《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用变徵为主音的乐曲,听起来就会显得特别诡奇悲凉。于是“士皆垂泪涕泣”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天朝用12356五声调式普遍较多。

事事跟天朝学习的倭寇在这上面正好相反,多用13467,所以乐曲基调普遍惊恐、诡异、暗黑。

十二平均律是好,可是对于音乐这种与感官挂钩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理论上,我们欣赏什么?

没几个人能看懂理论,当然难以传播远扬。所以更重要的是实践。可是作好曲子难呀!

正适合抄袭狂魔李自成。

瞿式榖小住六日,带着一堆书返回江南老家。

陕西太乱了,他不敢多待。

米脂县就像台风中心,略安稳,四周却是疾风骤雨。

北边的榆林不用说了,王嘉胤部几万人在那一带打游击。

南边和西边的绥德、保安(志丹)、安塞、肤施(延安)、安定、甘泉等县一样遍地烽烟。

七月底,榆林驻军开往西北,击占据黄埔川的王嘉胤;原农民军王二部下白汝学率四五千人围攻绥德。

周边官军兵力被牵扯,李自成借机出巢北上。

大队车马夜行晓宿,在山沟里绕道,于五日后到达白田湾附近。

前面有个大土豪。

高远山祖上在淮扬贩盐起家,万历盛时资本不下三百万两。

开中法败坏后,高家逐渐回转陕西。大买卖也不干了,只从宁夏花马池弄点盐,每年赚个一二万零花钱。

高远山做为富三代,从小奴仆成群,锦衣玉食伺候着,被惯坏了,恶行累累也不必提。

李自成要替天行道。

晌午吃过饭,大队开出山沟。

这次不能夜袭了。

几百步卒训练不周,人数一多必然产生混乱。另外高家宅院占地五六十亩,晚上进去也不好搜剿。

分出几十人守定各路口,李自成带着三百多人直冲大宅。

架梯强攻。

高家护院近百,颇勇悍。双方厮杀一场,李自成于后半晌攻克大宅。

高财主月前已经带着家眷躲去榆林城了,逃过一劫。

战后清点,己方阵亡十一人,伤三十五。

死的里面有一个是李自成表亲。

顾不上悲痛,赶快把战利品装车要紧。

因为东面是波罗堡,西面有响水堡,离得都不远;北面五十里又是榆林城。大兵一出,李自成这帮“贼寇”就要嗝屁着凉。

粮食装了六十车,银子二十车,绫罗绸缎十车,其他贵重财货六车,牲口上百。大丰收!

照例车队先走,李自成在高宅蹲守一宿,天快亮时才撤离。

这次缴获实在太多了,除掉分给民夫们的好处,最后拉回大本营的还有七八万斤粮,五十五万银子。

爽翻了!

八月初十,望眼欲穿的沈一石终于等来了李自成。

“恭喜班头旗开得胜!”

“好说好说,屋里坐。”

袁宗道在一边忙着端茶倒水。

两人先聊了些局势。

围困绥德的农民军已经被打散。

早前已降农民军头领王二也因为当内应败露,被洪承畴砍了。他还顺便把苗登云等大小几十个已降头目一齐斩首。

王嘉胤反而攻占了府谷,称王置官。

他麾下右丞白玉柱、左丞紫金梁,部下将领一百多,士卒三四万。

沈一石感慨道:“也不知啥时才是个头,咱安分买卖人最怕就是兵连祸结。”

李自成笑,“是吗?刀兵一起才是发财的好机会。比如介休的范永斗。”

“范永斗?”

沈一石略思索,“好像……没听说过。”

“老范发家还要再等两年,不出名也正常。”

山陕地贫,所以多商贾,买卖做遍天下。

他们财富之多,比江南那些土豪不遑多让。

其中很多人都是和蒙古贸易发家的。包括山西的范永斗。

到崇祯五年,皇太极带着附庸科尔沁、扎鲁特、巴林、奈曼、敖汉、喀喇沁、土默特、翁牛特、阿苏特等部约10万兵力,征伐插汉儿——令人菊紧的名字,还是改察哈尔。

皇太极大胜,从归化城南下,兵锋直抵大同、宣化。耀武扬威。

大同德胜堡明军遣使贡献,牛羊绸缎茶叶烟叶白糖冰糖粮食等等。皇太极也回赠了十几只羊。

宣化守将也遣使议和——都是私下的。

从此开始,边关守将纵容张家口商人与鞑子进行大规模贸易。那些商人尤以山西老西儿为主。

(皇太极并不算清太宗的本名。译名也可叫黄台吉、洪台吉。

“台吉”疑似出于汉语“太子”音译。明代蒙古人,凡是可汗、济农一级的首领,生的孩子如果有自己的分封部落,都需要加尊称“台吉”。

后来该尊称被滥用,稍大一些的有台吉尊号的部落首领,尽管他不是可汗也不是济农,他的儿子也被被尊称“台吉”。

而黄台吉或者洪台吉,就比“台吉”略显尊贵一点,疑似出于汉语“皇太子”音译。

起初能用此尊称的,只有可汗或者济农的长子或者指定的储君,后来滥用了。

“黄台吉”为储君的,土默特和卫拉特人比较常见。

但这和满清有啥关系?

努尔哈赤时期的女真人,已经高度蒙古化,但到底和蒙古人是有区别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和蒙古融合,努尔哈赤稀里糊涂地把孩子取名为“黄台吉”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蒙古人的比较正宗的做法是,无论“黄台吉”还是“台吉”,都是尊称,都用于名字后缀,没人直接用这个当名字。有点类似突厥时代的“特勤”了。

当时各种被突厥化的中亚民族后裔,也开始用“特勤”做名字后缀,逐渐让“特勤”完全消失了原有意义一样。

(古代史书里记载,突厥有个官号叫特勒,唐太宗昭陵六骏里有一匹马就叫特勒骠。然后现在考古搞清楚了,突厥那个官名,是叫特勤。特勒是特勤在多年抄写过程中以讹传讹搞出来的。史书还记有个叫阙特勒的人,现代已经发现了阙特勤墓的石碑。)

努尔哈赤称汗,一样是效法蒙古制度。)

…………

感谢书友月票支持,感谢太平天国等书友推荐票支持

本站已更改域名,最新域名: </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