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biaiku.com
字:
关灯 护眼
比爱书库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一百八十九章:诸藩国王培养计划(下)

第一百八十九章:诸藩国王培养计划(下)

“殿下,汉朝有七国之乱,晋朝有八王之乱,而这都是分封诸侯王引起的动乱。太祖皇帝当初分封诸王,主要是为了让诸王节制北方的军队,抵挡蒙元人的进攻, 防止边将作乱。”

解缙恭声道:“太祖晚年改封诸王于海外建立宗周之封国,假以时日,海外诸侯国力强大起来后,不愿再接受朝廷的约束而选择自立,甚至反攻朝廷,如此引发的动乱只会比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更加严重。”

“当然, 臣也知道,臣的这个想法有些杞人忧天了, 那是三百年甚至五百年以后的事。可是,若现在传授诸王为君之道,诸王就藩建国以后,将会更快的发展国力,这对朝廷不利。”

解缙的意思很直白。

如果让诸王学会了为君之道、帝王之术,那么将来诸王建立的诸藩国,将会发展的十分迅速。

很可能几十年之后,就有藩国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

这对朝廷极其不利,毕竟会威胁到朝廷的统治地位。

朱高煦看向方孝孺,问道:“先生还记得唐太宗在《帝范》里是如何评价分封制的么?”

方孝孺不敢回答,只能告罪道:“回殿下,臣记不清了。”

“昔周之兴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内有晋郑之辅,外有鲁卫之虞。故卜祚灵长,历年数百。秦之季也,弃淳于之策,纳李斯之谋。不亲其亲, 独智其智, 颠覆莫恃,二世而亡。斯岂非枝叶不疏,则根柢难拔;股肱既殒,则心腹无依者哉!”

朱高煦可是背诵过《帝范》,当即缓缓背出了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的话。

“汉初定关中,诚亡秦之失策,广封懿亲,过于古制。大则专都偶国,小则跨郡连州。末大则危,尾大难掉。六王怀叛逆之志,七国受鈇钺之诛。此皆地广兵强积势之所致也。”

“魏武创业,暗于远图。子弟无封户之人,宗室无立锥之地。外无维城以自固,内无盘石以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异姓。”

朱高煦接着说出了他的理解。

“唐太宗认为,周王国施行分封制,从而享有了八百年的国祚。秦兼并六国, 却矫枉过正, 废分封而置郡县, 最终二世而亡。”

“刘邦建立汉王朝, 吸取秦王朝之教训,广封亲族,即便中间被分成了前后两汉,但总归享国四百年载,且建立后汉的汉光武帝就出自汉室宗族。”

“曹丕代汉自立,曹魏因为像秦王朝一样没有分封亲族,失去了宗王拱卫,以至于国运短暂,被司马氏篡权。”

“因此,唐太宗支持分封宗室,以拱卫中央皇室,如周、汉之国运昌隆,否则便可能会重蹈秦、魏没有施行分封而短命的覆辙。”

朱高煦心里明白,就像大明王朝一样,在开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大封藩王,确实为边疆与天下的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即便历史上爆发靖难之役,乃至到最后燕王朱棣攻占了京师,也没有出现天下到处有人揭竿而起的失控局面。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周王朝、汉王朝。

“不过,唐太宗并没有忽略分封制引发的问题。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到各地的宗王与当朝皇帝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各藩国对朝廷的忠臣度也就会越来越小。”

朱高煦的目光依次从解缙、黄淮、方孝孺等人脸上扫过,缓缓说道:“历史证明,在不削藩的情况下,时间一长,藩王就会成长为盘踞一方的诸侯,并最终摆脱朝廷的掌控,甚至想取朝廷而代之。”

“比如,自战国之始,周天子便成为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七个大国的国君才是真正的统治者。”

“同样,在汉王朝景帝时期,各自盘踞一方的七个诸侯国,也想推翻汉朝廷,从而引发了七国之乱。”

“因此,唐太宗在《帝范》之中,准确的指出了诸侯强弱对朝廷的影响:‘夫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乐是同。则上无猜忌之心,下无侵冤之虑。此封建之鉴也。斯二者,安国之基。’”

朱高煦说到这里,沉默了一会儿。

他已经借唐太宗之口,表达了他的观点。

唐太宗认为,分封到地方上的诸侯,若实力太强,朝廷就会无力控制,终会成为心腹之患;反之,实力太弱的话,却又难以作为朝廷统治地方的根基。

所以,最佳的分封方式,应该是多分封,既可以削弱诸侯的实力,又能让诸侯占据的地盘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牵制。

如此一来,诸侯便很难在短时间内出现一家独大者,加上之后的持续分封,诸侯国与朝廷的实力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既然斗不过朝廷,诸侯国便不会再有非分之想,这样便能保证上下同心,朝廷不用猜忌众诸侯,众诸侯也无需担心朝廷举兵攻伐。

“诸位,众建诸侯并非唐太宗想出来的方法,早在汉七国之乱前,那些地方上的藩王已有尾大不掉之象,贾谊在《治安策》里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虽然当时汉景帝没有采纳,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朝廷依旧颁布了《推恩令》,从此诸侯国的实力便难以再与朝廷抗衡了。”

贾谊的建议是取消嫡长子继承藩国王位的旧制,施行把藩王封地继续分封给其所有儿子的新制度。

即便这对原先的嫡长子不友好,可却让藩王更多的儿子得到了封地,也削弱了藩国的实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朱高煦与朱棣当然考虑过藩王将来尾大不掉的问题。

因此,父子俩给诸王划定的封地,看似不错,可实际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没有哪个诸侯国,会在既定的封地上,经过百年的发展,而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

大荒东洲(北美洲)、天竺、海外西洲(中亚)这三个地方,是可以培养出一个庞大帝国出来的。

虽然大荒东洲是个好地方,可现在朱棣还没有分封诸王在那里的打算。

即便是分封亲王去那里,也是要等到朱高煦继位之后,分封他的孩子们了。

其实,按照朱高煦的设想,他将来想把大荒东洲变成朝廷的直管领地,而不是分封之地。

而朱棣计划在天竺与海外西洲分封很多王国。

他很清楚,待他百年之后,这些王国很可能会相互攻伐。

但在此之前,那些诸侯国要先发展自身国力,否则在本国都没有稳定的情况下,根本无力再去侵占别国的领土。

何况,朝廷出台的《宗藩条例》,在律法上约束着这些诸侯国。

朱高煦估计,起码得三、四百年之后,才会在天竺或海外西洲出现一个强大到威胁大明朝廷统治地位的庞大国家。

而在那个超级大国出现之前,海外诸藩国叛乱,不过是地方叛乱罢了,根本就无法动摇朝廷的统治。

可数百年后,朝廷的实力又会强大到何种地步?

不过,朱高煦与朱棣的谋划,此时却不能对解缙及殿内众人明说。

推荐阅读: 以为自己是女人的男人 [网配]原来大神是个受 重生之兄有弟攻 不要不要放开我 这坑爹的人参 大着肚子奔小康 修仙道之——躲不掉的孽缘 不能动 运动裤下的秘密 尘慾香,夜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