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biaiku.com
字:
关灯 护眼
比爱书库 > 贞观年少 > 第五十九章 长孙皇后心细如尘
推荐阅读:

第五十九章 长孙皇后心细如尘

夜幕中的皇宫,犹如一头猛兽,静静地匍匐在黑夜之中似乎随时准备择人而噬,猛兽威严赫赫,嗜血凶残,却总有股阴森气息环绕不散,令人不寒而栗。

雨夜中。

银蛇惊鸿一现,显露出猛兽一角,凶威赫赫。

雷鸣如神鼓,上空响彻不息,为猛兽再增几分威势,令人望而生畏。

同样,那股阴森气息自然亦增添了几分,令人胆寒颤栗。

雨夜,让人联想到往往是愁、愤慨、怀才不遇、杀机四伏等等,似乎总是难以联想到令人心情畅快的词汇,更不会有令人开心的事。

一连十几日雨夜,宫里的内侍与宫女一直战战兢兢,惴惴不安,山东大旱,京兆之地连日暴雨,陛下的心情不是阴晴不定,而是根本没有晴天。

不过今日的雨夜是令人开心的,两仪殿中时常传出陛下的笑声,守卫在殿门外的内侍脸上有了笑容,但是并非所有内侍与宫女都是开心的。

就像立政殿中伺候的内侍与宫女便心惊胆颤,纹丝不动,就连呼吸声也比平日微弱了许多,犹如一尊尊雕塑。

皇后娘娘向来是仁厚宽容,脸上总是一副似笑非笑的观世音菩萨的模样,令人倍感亲切,但是今日自从皇后娘娘陪同陛下微服归来已有整整一个时辰,连动都没动一下,如非时常皱下眉头,比内侍和宫女更像雕塑。

和善之人不会轻易发怒,一旦发怒,往往骇人至极。

不清楚长孙皇后陪同李世民出宫后发生何事,只知道现在不敢有丝毫打扰,以免扰了长孙皇后沉思,唯恐今日不在状态的长孙皇后拿人出气。

好在不久后,长孙皇后恢复了往日的摸样,和善亲切,就像行走在皇宫里的一尊活菩萨。

“陛下可曾用过晚膳?”

长孙皇后开口了,语气犹如三月暖阳般温暖,春风拂面般轻柔。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回宫晚,在独孤武和杜如晦快要吃晚饭时才回到皇宫,李世民兴匆匆召集大臣商议赈恤山东之事,晚膳绝对不会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长孙皇后太了解李世民,所以才会有此一问。

由此可见,

李世民或许不是一个好儿子,对除了长孙皇后之外的妃子也或许不是位好相公,对多数儿女更谈不上一个好父亲。

但他绝对是位好皇帝,无可非议。

听到内侍说陛下尚在与诸位大臣商议山东旱情,尚未用过晚膳,长孙皇后一点不意外,当即吩咐内侍去尚食局让尚食女官替李世民与大臣备好宵夜,一旦商议完毕便送往两仪殿。

这种事其实不用长孙皇后吩咐,掌管殿中省的监正、少监若是连这点都想不到,早被李世民罢官回家耕田了。

但长孙皇后乃千古贤后,她没想太多······

或许······她也想到了,但她还是这样做了,要不然千古贤后的名头总不会无缘无故冒出来。

仅仅因为作为后宫之主的长孙皇后不干政?

因为李世民对长孙皇后赞誉有嘉?

因为一篇《女则》?

史官会仅仅因为这三点便大肆称颂长孙皇后贤德?

在《旧唐书》中,便很明白地定义了长孙皇后所著《女则》的内容:“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自为之序。”

显然,长孙皇后的《女则》不是当时女性的行为规范,既然不是女性的行为规范,其实在史官眼里就是一篇无用之书罢了。

至于前两点,其一是作为皇后的本职,其二李世民的赞誉并不能让史官放开限度。

史官,可以说是最有原则的一群人,李世民是皇帝不假,但在他们这里大不过原则。

千古贤后的名头,仅凭这三点撑不住。

说白了,是因为长孙皇后对李世民处置大臣时多有劝谏,最著名的便是“朝服进谏”保下喷了李世民一脸口水的魏征,只不过这种事只有两三次。

归根结底,还是长孙皇后平日的暖心之举。

就像现在,等到李世民与重臣商议完后,内侍送来膳食,说是皇后娘娘特意吩咐的,重臣们会怎样想,门下省起居郎会怎样记载,跟随三品以上官员参与朝政的谏官又会怎样宣传?

名望都是一点一滴攒下来的,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用在长孙皇后身上也合适。

李世民与朝臣商议得到子时,久候的小黄门和宫女立即送上吃食,听说是皇后娘娘特意吩咐的,朝臣脸上赞誉之色清晰可见。

用过饭食的李世民兴致高昂依旧,无心睡眠,在内侍手中灯火照耀下,匆匆去了立政殿。

长孙皇后被他惊醒,多日烦忧尽去的李世民心情舒畅,心情舒畅又正值大雨之夜,总该要做点什么的。

……

小半个时辰后。

长孙皇后睡意尽去,依偎在李世民长满胸毛的胸膛,听着李世民那有力的心跳声,享受着事后的安宁。

若是此时有一支烟,李世民大抵是会点上的,只不过现在没有烟,他只能轻抚妻子长发,享受妻子表达出来的爱意,传递自己对妻子的爱意。

“朕不得不说独孤武确有本事,经杜如晦之手的计策,得到满朝重臣赞誉,山东旱灾无忧矣。”

李世民大煞风景,长孙皇后却不在意的笑着恭贺李世民,半点不谈山东旱灾与朝堂上的事。

之前可以与李世民谈山东旱灾,因为作为后宫之主,一国之母,长孙皇后要起到表率作用,替李世民分忧解难,缩减后宫财政,救济山东灾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