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biaiku.com
字:
关灯 护眼
比爱书库 > 新顺1730 > 终章 九三年(三十)
推荐阅读:

终章 九三年(三十)

然而支持均田一派的人,却冷笑道:“这等话,几十年前,兴国公和颜李一派争执的时候,便解决了。”</p>

“均田是手段,而非目的。”</p>

“均田之后,加增赋税,只是原本六成租子,变为二成税。以此五一税,借天下十亿亩土地,岁入上亿,而造船、迁民、最终使得五口之家、百亩之田。”</p>

“如今,人均不过三四亩地,自然没什么商品粮。你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三四亩地,自己若能吃饱,剩不下多少。远不如六成租子的时候,地主拿去城里换钱,做城中工商业的基石。”</p>

“但,若能迁民扶桑、南大洋各地,五口之家而有百亩之田,难不成一个人能吃二十亩地的产出?”</p>

“到时候,他吃不了,自然会卖。”</p>

“在这期间,城市或许崩溃、或许萧条。”</p>

“但,不破不立。三十年后,大东进运动完成,届时城市自然会发展起来。而且,粮食充足。”</p>

“所以,昔日兴国公与颜李后学相争,在‘均田乃天下第一仁政’事上,大加争吵。”</p>

“如今,大争之世。天下地球已定,就这么多的土地。”</p>

“均田、重税、迁民、东进,此方为真正第一仁政。若只均田,那也算不得什么真正仁政。”</p>

“趁着如今,内地工业尚未大发展,先破后立。”</p>

“大不了,废掉内地的城市,待完成均田、迁民之后,再建便是。扬州千年风化尚可为邱墟,别处难道不可为代价?”</p>

“沿海地区,先发工业。内地工商,重洗、萧条,亦不是不可接受。”</p>

“是以,此时改革科举,实在毫无意义,甚至极为反动。”</p>

“此时改革科举,朝廷的意思,多半是希望保持原样,而让城市工商逐渐发展。可这样,先天不足、胎里带病,越是发展,将来推翻重来,便越是痛苦。”</p>

“兴国公说,工商业是粮食的一种分配手段。你虽也这么念,可你却并不知其深意。”</p>

“兴国公的意思,是说工商业最开始要和粮食交换。而交换的粮食,是靠被土地兼并而强行剥夺的地租?还是自耕农自己生产后吃不完的粮食?”</p>

“若是前者,那有上限的。尤其是市场的上限,手里拿着地租粮食交换工业品的,他自己能穿几尺布?”</p>

“到头来,工商业发展下去,也无非是以这些地主乡绅为目标的工商业。”</p>

“或绫罗绸缎、或美酒佳肴、或歌舞伎乐、或底野迦等害人之物,这等工商业,可不是兴国公言的工商业。”</p>

“兴国公言的工商业,是以工业为主,以棉布、铁器、生产工具、机械等等这些。”</p>

“而这些,必要卖给生产者,而不是纯粹的食利者。”</p>

“故而,要先把粮食生产者给解放出来,方可发展工业、而后商业。此才能潜力无限。”</p>

“否则,内地工商,全都围绕着地租盈余,以食利者为市场的工商,非正经工商、至少绝对不是兴国公所言的那种未来的工商业,且上限极低!”</p>

“欲要上限高,必以农业为先。”</p>

“而如今,天朝百姓难道不勤劳吗?非也,勤劳的很。”</p>

“天朝亩产低吗?非也,高的很。”</p>

“可是,没有耕地,便你又再大的本事、再大的勤劳,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p>

“是以,关键还是迁民、垦殖。此方为天下第一要务。”</p>

“而要迁民、垦殖,必要大笔的钱、资源、粮食,以强行发展造船、航运、钢铁、煤炭等行业,以支撑迁民之所需。”</p>

“钱从何来?均田,征税。”</p>

“为何非要均田才能征税?”</p>

“若不均田就征税,六七成的租子,再加上重税,再加上优免、再加上胥吏等等,天下必反!”</p>

“若能均田,便加五一税,总还能活下去。百姓安稳,至少不会造反。如此支撑个二三十年,完成迁民大业,垦殖扶桑几十亿亩耕地,五口之家百亩之田,而后工商发展,子嗣或耕田、或入城为工商业,天下方可大利。”</p>

“在此期间,或果如你言,州府县城多会衰败萧条。”</p>

“但,届时有钱者或移居省城、或东进至苏鲁而投资工业。至于县城衰败,以二十年县城之衰败,换将来工商之大兴,我看是值得的。况且,期间沿海工业,亦在发展,国家的财富总和是在增加的。”</p>

“而如今,朝廷昏了头!”</p>

“竟要搞什么科举改革,兴办学堂,简直儿戏!”</p>

“这么一搞,城镇州县,吸纳地主子嗣,工商业围绕着他们,全靠地租的强制盈余而发展,全无前途,上限已被锁死。”</p>

“乡村衰败、财富流向县城、土地兼并加速、财富不会流回农村改良土地全都在县城消费了。”</p>

“虚假繁荣,到时候再均田的话,这等靠着地租的强制盈余而发展起来的虚假繁荣,瞬间就会打回原形,到时候反而更乱。”</p>

“是以,长痛不如短痛。趁着现在州县城邑还不是如苏鲁之工商业城市那般聚集大量人口,把事做了。”</p>

“况且,刚才我们这边说的也没错。现实一点,如今实学派,看不上科举派,又和土地无太多瓜葛,正是可以一举摧毁他们、均田改革的时机。不可能人人都心怀天下,实学派众人哪怕存着消除地主乡绅、我们来做官的心态,也不是不能办成事。”</p>

“现如今,兴国公当初留下的,实学派看似是学派,实则是个阶级。是以学派为掩护的阶级,和地主乡绅不同阶级的一群识字的人。这才是关键。”</p>

“而若朝廷搞下去,十几年后,实学派的阶级味儿便澹了,地主乡绅皆入其中,这用学派掩护的阶级间的斗争,便没了。届时,均田,那还均个屁?”</p>

“天下事,最难办的,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p>

“兴国公花费几十年时间,以实学为掩护,总算解决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问题,这等时机,失去便不再来。”</p>

然而对面的几人一听“阶级”二字,便立刻还骂道:“阶级、阶级,哪有什么阶级?”</p>

“那不过是有人托兴国公之名,而作的伪书!你们却把伪书做宝,张口阶级、闭口斗争,简直可笑!”</p>

“我等多嘲儒生,说把一堆伪经做真经,念念不忘周礼、周官,最为可笑的是十六字真言,对着伪书竟成了解经。到头来,你们不也一样,拿着不知哪个狂徒托名而作的伪书做真书,大谈什么阶级呀、斗争呀,又有什么区别?”</p>

支持均田那一派也冷哼道:“便不是兴国公所作又如何?其中道理,却叫人茅塞顿开,着实有理。”</p>

“如今尚有变法成功之可能,皆在于新学一派、旧学一派,虽名为学术之争,实则二者阶级之属性大为不同。故而方有变法成功之可能。”</p>

“如今之新学、旧学,非比昔日宋时新旧之争。”</p>

“宋之新学、旧学,都是地主士绅,如何能成?”</p>

“而如今虽名为新学旧学,实则阶级不同。”</p>

“并不是说,你我学的是几何算数,便会支持均田;若是朝廷改革科举,乡绅地主也学几何算数,他们便和我们一样支持均田了。”</p>

“这就好比,黄牛更耕地,不是因为它是黄色,而是因为它是牛。而一人看到黄牛耕地,自忖因为色为黄遂可耕地,于是回去把他家的黑狗染成黄色,以为这样就能耕地了。这难道不可笑吗?”</p>

“我等支持均田,不是因为我们学的是算数几何物理化学,而是因为我们不靠地租为生;如今朝廷竟要改革科举,可乡绅便是学几何物理化学算数,他们依旧还是靠地租活着,又有什么区别?”</p>

“天下事,非均田不可行。均田不是为了均贫富,若只均贫富,此真小丈夫之见也。均田是为了征税、组织力量、集中资源,而后做成大东进迁民事,为工业塑造市场,亦为数亿百姓争取百亩之田的好日子。”</p>

“是以说,此时改革科举,并不能济困天下,解天下之困局、解前途之渺茫。反倒为日后平添许多麻烦。到时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阶级混杂,事便难办了。”</p>

“若如今改,则好办的多。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兵有兵,更有十数万羡慕生员科举之利的实学子弟,欲取而代之,候补官吏或均田丈量之人,便是空出十万缺,也足以补得上,只要每个月开五两银子足以,多少实学子弟排着队等着一个月五两银子的工作。”</p>

“而朝廷搞什么科举改学校,日后实学子弟,怕都是士绅商贾乡豪子弟。平民子弟如何有钱有闲去县城入学?将来给人五两银子一年去丈量均他家的地,如何能愿意?”</p>

“昔日,楚王问田鸠说:墨子是个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自实践起来很强。然而,他讲的话很俗,不动听,文采不好。为什么呢?”</p>

“田鸠以买椟还珠故事而喻,说墨子的精华是珍珠,而不是那个盒子。正是因为担心文采太好,以至于人们只看到了漂亮的盒子,竟忽视了里面的珍珠,所以说话才要不动听文采不美,而重实用。”</p>

“这是当日的故事。”</p>

“如今,这买椟还珠的故事,竟又重来。”</p>

“昔日兴国公留下的珍珠,到底是实学学问本身?还是实学子弟极多而不能科举为官、十数万实学子弟只要给三五两银子他们便能胜任许多基层官吏工作、且实学子弟几无地主士绅收租之阶级的这个局面?哪个是匣子?哪个是珍珠?”</p>

“依我看,实学子弟几无地主士绅收租之阶级、且不能科举为官、然又欲得一吃皇粮一月三五两银子之工作的局面,方为珍珠。然而实学太过华美、太过惊艳,竟叫许多人,把盒子当做精华而不以珍珠为宝,又做出买椟还珠之举矣!”</p>

推荐阅读: